教會在今天需要反省,我們有否跟隨耶穌,更新生命,逾越困難,重新開始讓上帝的說話活化我們的生命。讓我們知道祂是一位經過苦難、死亡和復活的耶穌基督,祂會以神聖的「愛火」更新我們,更新整個世界。
前些時,深潛海底參觀鐵達尼沉船的「泰坦號」觀光潛艇遇難,從此煙滅。一切雖已化成碎片煙滅,但它留下的遺憾和質疑,卻絕未消失,特別是潛艇本身設計有否漏洞的問題,這究竟是否一場可以避免的災難?抑或注定劫數難逃?
在2010年暑假的時候,太太因病入了急症室,我站在急症室的門外,如同熱鍋上的螞蟻,每逢有人開門出入的時候,我都會盡量爭取那數秒的時間往內看,盼望能看見太太,又希望她能看見我,知道我沒有離開。
我兒子有一個習慣,便是保留「舊物」。它的存貨真是層出不窮,真是應有盡有。不單房間內,在土庫還有幾箱的存貨,在箱上還寫上了兩個字:「Derek’s Memories (為偉軒的回憶)」。他的存貨,對我來說是草,對他來說卻是寶。
2008年的牙買加短宣旅程是畢生難忘的,整個旅程都是充滿驚險和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,有個人性和團隊性的,有地方性和國家性的;蒙神保守,有險象環生,有有驚無險,有險遭不測,也有化險為夷的。
迎接新一年,不少媒體回顧全球的大事。綜合而言,主要洆蓋一些範圍,分別是人工智能(AI)廣泛應用、國際形勢變化、氣候暖化的速度、經濟狀況及戰火的蔓延。作為一個平凡的人,我只需積極面對。
腓立比書3:7-8 這樣說: 「只是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,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,不但如此,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,因我以認識我主耶穌基督為至寶…」,這句話是一個心志而不是日常的事實!
今年發生一些特別的事情在我身上,神給我一個出人意外的生命計劃,超越我所想所求的!神的安排是出人意表的!起源於今年三月,當時因為轉換家庭醫生,做了一個普通檢查,偶然發現患上了肺癌…
渴求和平的心態是人類基本的道德本性,尤其是生於亂世的心靈,更是學上祈眺世上的人,『不再學習戰爭』(彌迦書4:3),『將刀打成犁頭,把槍打成鐮刀,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』(以賽亞書2:4)。
自己總以為,愛兒女怎可以對他們兇巴巴的呢?發脾氣、狂怒吼固然不對,也是應該懊悔的,但該有的管教卻是截然不同的事,不能混為一談。「小時了了,大未必佳」便正正是提醒父母管教兒女的重要性。
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很強。每逢中秋和農曆新年等節期,家人都要相聚在一起,意味團團圓圓。其實西方社會也是一樣,每到感恩節和聖誕節,也會全家相聚,彼此問候。這些節日的精神,都是以「愛」為中心。
「上帝的恩典絕不改變他公義的律法,而是賜給我們力量去遵行。十字架的精義是永恆的慈愛,而十字架的根基則是永恆的公義。」瑞森格 Ernest Reisinger
「當我們閱讀世俗作者所寫的東西時,仍見到令人欽佩的真理亮光。這便提醒我們,雖然人類理性已經大大偏離、扭曲了原初的純正,但仍然有來自其創造者的奇妙恩賜。亅 加爾文
今日神要鞭策我們的信心有突破與成長,在這個充滿荊棘的世代中,我們便能專心跟從祂,披荊斬棘完成祂所託付我的使命。我要學習迦勒的榜樣,相信並按神的話而行,激發那份宣教情…
常聽見有關父母在孩子出生的一刻那種喜悅會使他們喜極而泣,手中抱著初生的嬰孩,心中的溫暖實非筆墨可以形容。為人父母為了孩子的需要會盡人事,想辦法,務求能供其所需,慣其所願。
今日一般教會都是把崇拜及團契或小組等分開。初世紀使徒教會全是家庭教會,沒有禮拜堂,家庭既是敬拜上帝的地方,也是團契相交以至圍枱食飯地方。從上述描述看來,敬拜(並聖餐) 與團契當時沒有劃分。
其實猶大是身在福中不知福,當主耶穌揀選他為使徒時已看穿他叛逆的本性和貪婪的性恪,主耶穌還知道將來會被他出賣,但祂不因這些而放棄猶大。神同樣也看透我的心思意念,透過日常生活祂給很多機會我去除心中的惡行,磨練我屬靈的品格。
隨著日新月異的網上交流,我也不知不覺墮入一個潮流習慣,每次文章出版後,總是好奇看看讀者的反應,有多少個like(讚好),若是有很多like時,心裡很高興;若是〝讚〞下跌了,除了失望外,也質疑自己的文章內容是否不合觀眾口味…
有聽過「一根弦的帕格尼尼」故事嗎?尼可羅.帕格尼尼(Niccolo Paganini)是義大利知名的小提琴家兼作曲家,他不僅擁有驚人的演奏技巧,所創作的曲目難度也相當高。
腓立比書 3:13-14, 箴言 3:6 – 「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,向著標竿直跑。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,都要認定祂、祂必指引你的路!」
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一日千里的今日世代,有進步的同時,「真相片」,「真相以至真理(truth)」,都彷彿愈來愈變得模糊,不清楚以至迷亂。有人甚至稱今日為「後真相時代Post-truth era」。
每個人都有生日,生日的那一天就是我們誕生於塵世的日子.然而,當尚在母腹未誕生之前,此胎兒(fetus)是人嗎?胚胎(embryo)有人的生命嗎?精卵結合體(zygote)算不算人呢?
加拉太書5章13-14節: 弟兄們,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,只是不可將你們的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,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事。因為全律法都包在「愛人如己」這一句話之內了。
偶然從一首詩歌中,體會出維繫美滿婚姻的秘訣。若在婚姻生活中,夫妻二人或者只有其中一方能「多加一點點」,就能讓婚姻更是美滿。所有夫妻都希望擁有和諧美滿的婚姻生活,期待著配偶能夠怎樣怎樣…。
記得第一次到他教會講道,他不單比其他會衆更早入座,他更是坐在第一行正中對著講臺的位置。我講道時,他專心聆聽,目不斜視。起初的感覺的確是有點壓力,但很快變成了一種鼓勵。他的專注,他的注視,讓我感受到他的重視,他的認真,使我更投入,更用心去講好該篇道。
《箴言》27章5-6節提到「當面的責備,強如背地的愛情。朋友加的傷痕出於忠誠;仇敵連連親嘴卻是多餘。」在9節中又再說:「膏油與香料使人心喜悅,朋友誠實的勸教也是如此甘美。」何等的真實,忠言逆耳但仍然是忠言。
最近收到一連串不愉快的消息。一位相識幾十年的朋友,她正值壯年的獨子突然心臟病過世,留下妻子及二名年幼女兒,其中一個還未滿兩歲。事情發生太突然,真令人難以接受,頓時感到人生無常,生命的長短不在自己掌控中。
你們既從罪裡得了釋放,就作了義的奴僕…… 你們從前怎樣將肢體獻給不潔不法作奴僕,以至於不法;現今也要照樣將肢體獻給義作奴僕,以至於成聖。
「12歲雙非男童遭遺棄醫院急症室」,好一個矚目的標題。據報,男童為「雙非」港人,擁有香港身分證,而父母為內地人,在香港並無住所。男童母親叫他跟醫護說被 ‘遺棄’,然後自己離港返回內地。
馬太福音7章9-11節中說:「你們中間,誰有兒子求餅,反給它石頭呢?求魚,反給他蛇呢?你們雖然不好,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,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,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?」父母雖不能盡善盡美,但也會盡心盡力把好東西給兒女。
在德國一些舊區城鎮, 偶爾會見到舖磚行人道一些角落有一兩個金色銅磚, 是用來記念一些二戰時在那角落被納粹德軍殺害的人, 特別是猶太人。當然, 目的不是為炫耀, 而是為懺悔。
疫情漸退, 但社會仍未完全復常, 包括新車的供應, 特別是電動汽車, 更是缺貨, 買新電車動輒要等幾年時間。另一未復常的, 是航行服務, 因疫情期間的裁員及縮減服務, 令今日航空業人手嚴重短缺。
「京華春夢」的主題曲,有句:「海誓山盟誰能守」,又記得溫拿樂隊的「千載不變」的另一句:「誰無變,人情冷暖太甚。」人能立誓守盟,實不容易;人間之情可以不因時移境遷而有所改變,亦是難得。
剛從香港奔喪回來, 只在香港逗留了幾天. 當日乘飛機離開溫哥華時, 雖然已預先在網上預先辦理了登機手續,但到交付寄艙行李(Drop Bag)時,卻依然大排長龍,怎會如此花耗時間?
好友的兒子結婚,她非常開心,因為兒子成家立業了。有了媳婦,抱孫兒的願望相信不久會實現了。好友在婚宴上高興地致詞,夫婦倆除了給新人祝福,更送上一套有趣的禮物給這對新人。
享譽世界的「婚姻權威」約翰‧高曼指出,批評、鄙視、辯護和冷戰是婚姻的「四大殺手」,當我們闖入了婚姻的心臟地帶,不但使夫妻彼此受傷害,更可能對婚姻有致命的破壞力,威力不可小覷。
我在一個課程中,學習到的兩個有關維繫夫妻關係的秘訣—「恩情儀式」和「珍珠時刻」。「恩情儀式」可以讓夫妻關係的愛火常新並維持親密關係;而「珍珠時刻」可以提升主動化解衝突的動力。我先分享「恩情儀式」。
「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,是大有功效的。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,他懇切禱告,求不要下雨,雨就三年零六個月不下在地上。他又禱告,天就降下雨來,地也生出土產。」(雅5:16-18)雅各在此鼓勵我們禱告要有信心,間接指出以利亞人性輭弱的一面,這位大有能力的神人和我們一樣,也有失敗氣餒,靈性低沉的時刻。
螢火蟲在黑夜,閃爍着點點光芒。當它們聚集一起,更畫出一幅夢幻的奇景。螢火蟲能夠在身上發光,原來是它們體內有一種螢光素,可以將氧和一些自然化學物質,轉化成光能,閃亮迷人。光線亦可以向同伴傳達信息,成群跳躍起舞 !
近代社會轉變太快了:電腦、資訊、傳播、交通、經濟等都發展得很快。太空探險、科技發明、社會制度、思想、文化、道德的轉變也很大。處身萬變世代的青年一代對人生的意義,對人生的價值,未能掌握!新的思想好呢?還是舊的思想好呢?
「我要向山舉目,我的幫助從何而來?」是來自詩篇一二一篇的名句。這詩篇屬上行之詩,是當日以色列人按摩西律法之要求,一年在三次節期中上聖城耶路撒冷朝聖時在路上所唱的詩篇。對以色列人來說,一步一步朝往聖城與聖殿,一步一步朝見永生耶和華上帝,是何等大的喜樂、盼望與興奮。
童年時 ,我很愛聽母親講故事。母親在鄉間長大,常三五成群 走在山野遊玩。 她們很調皮,從小山崗滾轉到山脚 ,一班孩童 像大冬瓜轉下去,嘻嘻哈哈、自得其樂。 晚上她們走進叢林看螢火蟲 、捉蟋蟀 ,一不小心跌在泥濘上,還不亦樂乎。 聽故事的日子,是我快樂童年的一部份 !
聖經從開始直到結束都不斷記載神的慈愛。神是愛的源頭、神是愛的開始、神是愛的高峰、神是愛的終極﹗聖經說: 「神就是愛」 (約一4:8) 要認識神,必須認識神的慈愛。一個人若不知道神的慈愛,就是不認識神了﹗
從警察局返回程中,陪我去備案的導遊才告訴我,全團團友都沒有休息,他們一方面為我懇切禱告(他們事後告訴我,好幾位為我流淚禱告),另一方面他們又替我與洒店交涉,要求賠償我的損失。一踏入酒店,看見他們都坐在大堂當中在等我,我一見他們,真的有點回到家中的感覺,又如同一個受了欺負的小孩投入父母的懷抱一般。
數年前,一對夫婦邀請我在他們家中帶領一個查經班,那位太太表示,他們有一群已退休的朋友,有信的也有未信的,很希望學習《聖經》的道理。我雖然很忙,她的誠意打動了我,便應允了,也自此結交了一群一生難忘的好朋友。
記得一次與一位牧師相約午膳,他見面第一句話便問我最近忙不忙,我給了他一個官方的回答「不忙!」意思是我還有空與他一起午膳。他的反應有點出乎我意料之外,他說「誰會不忙,你在開玩笑吧!」真的,誰會不忙?